↑巴戎廟的人面塔笑看人間…
吳哥窟位於柬埔寨西北部,在暹粒市北5.5公里,原始的名字是Vrah Vishnulok,意思為「毗濕奴的神殿」。依據碑銘與現存的廟宇記載,吳哥王朝的歷史起於西元9世紀,當時的國王闍耶跋摩二世帶領國家脫離爪哇的統治,恢復了柬埔寨的獨立,自封為「山帝」,樹立「神」「王」合一的神王信仰。他宣稱印度教創造與毀滅之神濕婆授他肉身以神性,國王的靈魂附身於濕婆的化身林伽,名為Devaraja,即「神王」。他創造了吳哥建築的新形式,象徵須彌山的廟山,供奉神王,儼然成為吳哥王朝現世和神界的主宰。
↑濕婆的代表之一是林伽,的圓形段;林伽分上中下三段,象徵三神,上段截面圓形,代表濕婆,中段八角形,代表毗濕奴,下段方形,代表梵天
歷代國王大興土木修建自己生世和死後的神王廟和不止一個皇親國戚的祠廟,如因陀羅跋摩一世(大約9世紀末到10世紀初)在巴孔廟建立神王太廟,為父母,祖父母,先帝建立六座祠廟和太廟。12世紀的吳哥王朝國王蘇利耶跋摩二世希望在平地興建一座規模宏偉的石窟廟山,作為吳哥王朝的太廟,因此舉全國之力,花了大約30年建造,吳哥窟絕非供大群信徒朝拜的寺廟,而是一座太廟,給神靈居所的,供奉化身為印度教之神的國王。吳哥窟畫廊中蘇利耶跋摩二世與毗濕奴神相貌相似,暗含日後升天成毗濕奴長駐毗濕奴神殿之意。
↑寶劍寺又稱父廟是闍耶跋摩七世為父親達蘭因陀羅跋摩所建
↑寶劍寺是整個吳哥窟唯一有兩層圓柱的建築
↑塔普倫寺是闍耶跋摩七世為母后所建的
↑太廟之一的巴孔寺,已風化的神獸依然在守…
吳哥窟結合了高棉歷代廟宇建築的兩個基本的元素:立體廟山的多層方壇和平地廟宇的迴廊。廟山由三層長方形有迴廊環繞的平台組成,層層高疊,形如金字塔,象徵印度神話中位於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廟山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三道迴廊象徵須彌山所在地的土、水、風,廟山周邊環繞一道護城河,象徵環繞須彌山的鹹海。
↑小吳哥皇城的日出
↑小吳哥皇城的頂部矗立著按五點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寶塔,象徵須彌山的五座山峰,而護城河則象徵環繞須彌山的鹹海
↑小吳哥皇城裡唯一露齒微笑的仙女
↑小吳哥皇城裡的佛像
因13世紀時真臘國王闍耶跋摩七世奉大乘佛教為國教,在14世紀中葉吳哥窟已成為大乘佛教寺,15世紀初葉暹羅(泰國)入侵吳哥之後,因暹羅人信奉上座部佛教,吳哥窟(皇宮)變為上座部佛寺,此後吳哥窟一直是上座部佛寺,延續至今。上座部佛教排斥神王崇拜,13-14世紀的高棉國王,不再被視為濕婆降生,他們頓時失去至高無上的宗教權威,國王威望一落千丈,權力衰退,神王被趕下了神壇,加上長期的傾國力在建築上已無能力與新興國家暹羅的戰事和貿易之爭,這可能是吳哥王朝後來衰敗的原因之一。
↑12世紀初,吳哥王朝的版圖已擴張到今日泰國的大半疆域
↑被盤根錯節給包圍的塔普倫寺有著特殊神秘的氣氛
1861年1月法國生物學家亨利‧穆奧為尋找熱帶動物,無意中在原始森森林中發現宏偉驚人的古廟遺迹,1863年在巴黎和倫敦同時發表文圖並茂的法文遊記《暹羅柬埔寨寮國諸王國旅行記》,他在第十二章《吳哥窟》中寫道:吳哥是古高棉王國的國都……此地廟宇之宏偉,原勝古希臘、羅馬遺留給我們的一切……一見到吳哥的寺剎,人們立刻忘卻旅途的疲勞,喜悅和仰慕之情油然而生,一瞬間間猶如從沙漠踏足綠洲、從混沌的蠻荒進入燦爛的文明….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多少人是為了這微笑來的呢?
↑塔普倫寺有劍龍的雕刻
199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吳哥古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各地來吳哥窟觀光的遊客一持續增加,吳哥窟已成為旅遊勝地。世界各國投入大量資金在吳哥窟的維護以保護這份世界文化遺產。而吳哥窟的造型,從1863年開始就已經成為柬埔寨國家的標誌,展現在柬埔寨國旗上。
以上文章內容參考維基百科,世界宗教總攬,吳哥深度旅遊聖經(貓頭鷹出版)及導遊解說的資料完成。
留言列表